查看原文
其他

新文抢先看| 与徐寅生的学术对话——中国乒乓球直板进攻型打法的历史、困境和进路

黄文文 体育与科学
2024-09-04

摘要  中国式直板快攻打法作为国乒队的强势技术,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均对乒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寅生作为中国乒坛的权威领军人物,以直板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洞察困境弱点,展望未来。20世纪70年代,欧洲横板两面快攻结合弧圈球技术兴起,徐寅生首提“快、准、狠、变”加上一个“转”字,力推郗恩庭、郭跃华、 曹燕华等雄踞乒坛。随着欧洲新兴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强盛,国乒直板快攻面临失势的困境和考验。自直板快攻打法出现“直板横打”的创新技术,徐寅生积极倡导、鼓励并进行探索,先后涌现出不同类型和不同状态的技战术,极大地丰富了直板快攻的打法,并展示了进路和前景。就此,徐寅生提出了“保护、创新、发展、进取”的国乒直板发展思路。



中国乒乓球直板进攻型打法的历史、困境和进路——与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的学术对话

文 | 黄文文

(《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4期)



2023年2月,笔者应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主任的邀约,通过提问采访的方式,听取了徐寅生关于当前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三个问题的阐述,及其深层次的思虑和探讨。一是中国直板进攻打法的困境及整体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前景的展望,二是现阶段直横板进攻型打法近台、中台与远台的关系,三是从具体的技战术打法看乒乓球比赛中失误球是出界还是下网的原因。本文先就第一个问题展开研讨。



1

历史的回顾


黄文文(以下简称“黄”):当前,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上到乒坛决策内部,下至广大基层教练和球迷观众,普遍对直拍打法持“唱衰”态度,似乎其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直拍技战术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已趋于边缘化,甚至被推入了“濒危”的境地。我们知道,中国式直板曾有过雄踞乒坛的辉煌。


徐寅生(以下简称“徐”):提及乒乓球运动中一种打法的起落,免不了回望历史。1959年至1965年间,中国乒乓球队处于崛起状态,且主要是依靠直板打法夺魁的,这说明直板打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洲涌现出一批极富竞争力的年轻选手,其中19岁的瑞典选手本格森在31届名古屋世锦赛战胜了中国队和日本队的直板选手,一举夺得男单冠军,标志着欧洲的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的兴起。面对突如其来的未曾预设的失利,国乒队在赛后积极复盘总结,也由此开启了技战术打法的变革和发展。


:要谈变革,首先是要对中国直板的技战术打法做一个深度全面的剖析。我国直板打法的优点是站位近、速度快、动作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比日本式直板远台长抽打法更先进。具体来看,进攻行动首先要求速度快,这也是快攻打法区别于其他打法的鲜明特色,“快”且力求“准”,发力“狠”,才有攻击力,以碾压式进攻得分取胜。在此基础上,还要讲求变化,以难预测的技巧作为辅助优势,掌握比赛的主动权。“快、准、狠、变”四个侧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中国队总结了多方面经验的教训,提出在“以快制快、以快制慢、以近制远、积极主动、灵活多变”的战略方针上狠抓基本功,形成了独特的直板近台快攻打法。


:现代乒乓球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乒乓球技术对抗的本质是速度的对抗。因而,全面地、完整地认识乒乓球运动的速度,是把握对抗规律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关键。近台快攻在世界乒坛上的优势长达三十年之久,容国团凭借正胶近台快攻特有的区域均衡速度优势和卓越的勇气和才智,力挫欧洲与日本,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确立了快攻打法的主导地位,使现代乒乓球运动全面进入快攻发展阶段。客观来讲,欧洲选手试图学习中国式的直板快攻打法,不符合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因欧洲选手普遍骨架大、手掌大,不够灵活,无法做到依靠两只手指贴合球板,完成直板打法的动作。我曾经和一位匈牙利的直板选手交流过,他直言直板技术很不顺,手掌和手指直接将球板包裹住了,难以打出直板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当时,欧洲选手中用直板打法的只有一名南斯拉夫的选手,曾战胜日本的伊藤。所以,欧洲选手根据自身情况、特点、习惯、实力进行综合考量,明智地选择了借鉴日本的弧圈球以及我国的快攻打法。再说我国的直板快攻,由于受到正胶性能、近台区域、直板动作结构限制,一旦乒乓球的技术发展进入“综合阶段”,就将失去多样化的理想空间,也就是说近台快攻到了需要作出变革的分水岭了。


:全新快攻打法的推出后,国乒快攻选手如庄则栋、李富荣,还包括徐寅生主任等,都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近台两面攻和左推右攻的打法。其重大的历史价值就在于真正确立了速度和快攻打法的领先地位。



2

为什么提出加一个“转”字


徐:当时的形势促使了欧洲横板技术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性地钻研出了适合自身情况的优质技战术打法,使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即横板快攻结合弧圈或弧圈结合快攻,对亚洲的直板打法构成了巨大威胁。当意识到直板快攻无法作为强势技战术在世界赛场上所向披靡之后,国乒积极进行复盘和研讨。据此,我提出在原先“快准狠变”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转”字,以此寻求突破点,找到全新技战术打法的切入口。在五字方针提出的基础上,国家队也由此出现了针对国乒技战术变革的两派意见。


黄:众所周知,中国乒乓界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面对欧洲选手的进步,中国的快攻应当怎样发展呢?具体又做出了怎样的应对和改变策略呢?


徐:其一为革新派,即完全认可我所提出的观点,包括直板撕下正胶换反胶,落实“不发展、不进步,就可能落后淘汰”的理念,积极寻求中国直板的创新与发展。其二为保守派,认为中国队的直板打法在整个世界赛场上仍具有稳定优势基础和长足的历史积淀,且凭空发展有一定的风险。故而坚持保留原阶段的直板打法,只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即可,以期达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竞技态度。


因为我一直秉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自始至终强调只有将直板正贴的技战术打法转变为直板反贴,加一个“转”字,才能突破原先的桎梏,打造出属于直板快攻的旋转打法。实践证明,这种全新观点的引导,经过国乒队教练们对策略的积极调整、响应预设;运动员勤学苦练、努力钻研,郗恩庭以直板反胶一举夺冠,成功为国乒队整体注入了士气。再至以郭跃华和曹燕华为代表的选手崭露头角,真正为国乒直板注入了全新的生命活力。


与此同时,欧洲选手欧洲横板两面技术的打法也在进步摸索,不断完善,日趋成熟。


黄:您高度的战略前瞻性确实是极具创新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让国乒队取得理想的战绩。同时,我也认为徐主任关于“撕下正胶、贴上反胶”倡导,并不在于直板反胶快攻结构上的先进,而在于明确指出了正胶速度节奏的局限性与反胶旋转的多样性及优越性的比较性反差。旋转作为球的一种运动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速度形态,它具有隐蔽、模糊、反弹位移突然等特点。因此,一旦与前进速度相融合,就一定会带出一批反胶快攻的新品种,也就具备了功能综合、结构完善、全面超越传统正胶打法的基础。但是,国乒男队在第38、39届大胜瑞典队,第40届却落得0:5大败。骤然生变的战绩又掀起了一阵热议,对此,徐主任您有做过深入研究分析吗?


徐:针对这一时期的失利,我曾做过相关了解和研究分析。中国队对决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战略上没有调整和跟上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的大势。面对欧洲的崛起,我发过狠话:不创新发展,就可能落后,甚至淘汰。尽管还有不少同仁固守引以为傲的直板正胶打法,事实上此打法已深陷危机了,更新迭代的差异性和发展速率的悬殊性自然也辨别出了高下。横板反贴进攻从工具性能握拍打法,显然比直握正胶要优越和先进,具体拆解开来讲,囿于正胶性能的限制,运动员难以拉出旋转强烈的弧圈球,同样囿于直板握拍的限制,运动员难以依靠反手进行发力进攻。当然,直板反胶可以在制造旋转、拉出高质量弧圈球方面做出弥补,但手反位总是一个问题,所以,对直板进攻打法的进一步探究就产生了“直板横打”。


黄: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乒女队转战横板进攻打法再续辉煌,而男队仍坚持用直板,搭配传统的快攻打法,在那个时期的实践和检验下,传统直板快攻明显是占下风的,徐主任您能系统性地分析一下相关原因吗?


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做到全方位的直板创新打法,虽辩证性地提出了在直板快攻基础上增加旋转的技战术变革,但还未从根本上对准直板的缺陷和问题进行“对症下药”。且上述提及的加转打法也未在全国层面被认可和普及,直板打法依旧处于比较杂乱的局面,诸如江嘉良、陈龙灿、谢赛克等仍旧坚持直板的原先打法。经过不断优化、不断努力,部分女选手开始走创新变革路线,开始闯荡和突破。所以,从我的角度而言,如果不思进取、不创新、不发展,那么面临的局面和态势必然是被动的,是会被优胜劣汰的洪流冲走的。二是国乒队和欧洲队采用的是不同性能的球板,未作出明晰精准的分类和技战术分析,也就导致球板等硬件设备和技战术打法的软件设备不兼容的情况,由此阻碍了国乒直板的高速发展和全方位创新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乒队在国际赛场上的竞争力。

黄:这其中一层就是两面性能不同球板的成绩掩盖了直板的劣势,这是否体现出硬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直板变革不彻底成功的问题呢?


徐:是的,直板在当时的危机,有战斗力减弱、技战术落后等。当时提出的加一个“转”字的策略,使直板有了一定的创新,但依旧没有从根本上革除直板的弊病,也未从根本上解决直板发展停滞不前的现状。加之两面性能不同球板接连取得可观的成绩,掩盖了直板的弊端和劣势。其中,包括欧洲横板选手还不适应两面不同性能球板的打法,使得国乒人认为中国直板依旧可以像从前那样得过且过。这其实是当时最根本的问题所在。


3

直板打法面临的困境


徐:再看20世纪80年代后期,曾做出技战术打法积极变革的江嘉良开始失去信心了,包括发球只发短球,而发短球就没法抢攻,接发球纯靠侧身蒙赌,久而久之也就演变成为单面攻。又因其本身反手实力稍显薄弱,这才真正意识到依靠原先的优势取胜的希望渺茫了,故而另辟蹊径依靠两面不同性能球板的特点进行兼容性改进,亦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弧圈球相持抗衡。但我在前面就提及了,依靠两种性能球板取长补短,会掩盖两种板型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来源。事实亦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乒乓队在六年间的三届乒乓球赛事中都呈现奇差的状态,鲜明地宣告中国直板已出现严重危机,并有逐渐走向没落的趋势。而后,国乒队在危急的形势下选择了主练横板,却还是没得到较为明显的起色。


黄:1979年在第3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男队以2:5和1:5,两度负于匈牙利队,失去了世界冠军的宝座。这是近20年来,中国队从未有过的惨败,一众乒乓球迷颇为哀叹与震惊。失利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选手相较于匈牙利选手,反手推挡缺乏进攻能力,而侧身进攻的弱点是正手空当大,容易被对方突击。就此造成了以单面进攻迎战两面攻、拉的被动局面。再者是中国队擅长的高抛发球被匈牙利队适应,致使原先往往能直接得分或抢攻的优势也失去竞争力。第三个原因是对方的发球质量提高、旋转加强、花样增多、威胁性大,造成我们接发球直接失误,使我们处于被动的态势。


徐:是的,当时国乒男队士气低迷,全然丧失战斗状态,蔡振华从英国回来开始整顿国乒男队,其首要提出的就是要从士气上有所鼓舞和振奋。这就好比如今中国乒乓已在国际上占领“霸主”的头衔和称号,以至国外球队为中国队贴上了“不可战胜”的标签,有自挫锐气的心理因素干扰,自然就容易在战场上自乱阵脚。当时面临六年低谷的国乒男队亦是如此,所以,蔡振华当机立断提出要从心态上打赢胜仗,要先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和高涨的战斗热情,不论技战术上需要怎样的变化创新,首先心态要稳住,姿态和气势需要摆正。


黄:国乒男队浮浮沉沉,战绩交替涌现,中国乒乓球直板打法历经不同阶段的演变和发展,虽在形式上略有改进,但仍属于治标不治本。对此,当时国乒采取的针对直板遭遇瓶颈所寻找的出路是什么呢?


徐:首先,是从根源上规定直板在国乒球队中的打法是“非攻不可”。横板相较于直板属于初生牛犊,发展根基不稳健。千叶世乒赛国乒队输成第七名,张雷在欧洲打球增强了横板技术,但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技战术打法,只是由看似凶狠的气势支撑着。以千叶赛失利这一转折点作为开端,国乒男队开始力求革新蜕变。以郭跃华为首的直板加转打法在乒乓球赛场上展露身影,但因其反手实力有限,还是没能收获预设的成绩。再至江嘉良、陈龙灿的锐气挫败,直板打法没研究出优势得分的杀手锏,临时出现了直板横打的技战术打法。虽说起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置于当时的竞赛背景和整体局势而言,这已经是提升竞争力的不二选择了。



4

直板横打:刘国梁王皓


黄:提及直板横打,就不免要谈到这个技战术打法的标志性人物——刘国梁。他之所以一举成名,和他数年来刻苦训练和钻研新技术是分不开的,新技术丰富了他的直板快攻打法并由此形成威力。他为我国直板快攻重攀世界冠军高峰,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


徐:其实,刘国梁是在机缘巧合之下为“直板横打”奠定了一个雏形。当时,我眼看国乒队因为技战术单一,大力倡导要研究和苦练“直板横打”,从根源上革除传统直板快攻与当时竞技主流的不兼容性和落后性。刘国梁就是在这种不断尝试中慢慢摸索出了点门道,也给后面几批运动员作出了良好的表率。


黄:直板快攻打法,顾名思义,就是既要快又要攻。其打法与技术一旦与时代主流发展趋势不相契合,那就会被贴上“落后”的标签,但如何挣脱“落后”这一桎梏,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直板正胶快攻打法陷入低谷是因其在反手进攻能力方面略显逊色和薄弱,当时徐主任坚守初心,一再呼吁要力求创新,要开辟“直板横打技术”的先河。事实证明亦是如此,如若当时没有选择从根源上革除该打法的弊端,直板快攻探寻出路的希望将微乎其微。刘国梁从1991年冬训开始,练习“直板横打”技术,在五年间夜以继日、不断碰壁,总结、反思、精进、突破,最终收获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硕果结局。


徐:诚然,要练习和掌握“直板横打”技术,首先要在拍子的背面贴上一块反贴海绵。所以,从实质上看,“直板横打”是在以快攻为主的前提下,在快转结合上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直板反面贴上反贴,便可以有效练习和掌握反手拉弧圈球新技术、反手弹打新技术、反手快撕弧圈球新技术。同时,正手使用正贴、反面使用反贴,在正反手交替使用时,正手还可以在不得已退台时,采用正手对拉弧圈球的新技术,与对方相持,弥补了正贴正手退台后对攻命中率难以保证的劣势。


黄:系统性地复盘了刘国梁独创的全新版本的“直板横打”技术后,总结出其是在以快为主的前提下,增强了连续进攻、相持、精度的技战术实力;提高了反手位进攻和相持的能力。起初,反手横打技术由只能拉下旋球,逐渐发展到能弹打,反拉上旋球、弧圈球,再加上正胶的推挡,提高了相持的进攻性、稳定性和变化能力,也由此创造了正手反面发球、正手反面拉球等项新技术。这几项新技术构成了刘国梁直板正胶快攻打法的新特点,使他的综合作战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加强,并成功在乒坛彰显威力。在比赛中,他能抢先上手,争得主动,直至夺取比赛的胜利。也就是后人一直对刘国梁高度赞誉的原因,也可以说刘国梁以全新理念为直板快攻灌注了希望。


徐:直板横打在特定时期确实是在国乒队掀起了风潮。除了刘国梁,王皓把直板横打推向了国乒队的巅峰。据说就是因为直板横打的这个突破性尝试,出现了侧旋球这一竞争亮点,也就有了一个相持相抗的优势点。因为该创造性的技战术打法致使竞争对手不适应,不知如何接招,反倒意外地成为一种得分打法。包括上海的赵子豪、马琳、许昕等乒乓球运动员,虽同样作为直板选手,但至今还未研究出独树一帜的个人优势点。所以可以这么说,王皓是在没有任何退路的情况下,意外促成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独特技战术打法,后续的直板选手没有达到他的水平高度。许昕主打配合,但在进攻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再推进弥补也仍是“一点五”,达不到“两”。他现在开始慢慢摸索改进,做到了远台都能给反拉,证明运动员还是有潜力的,只需勤加钻研练习,定然能更上一层楼。


黄: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直板反胶打法的代表人物郭跃华淡出乒坛以后,就再没有类似打法的新人出现了。在此之前,欧洲选手将弧圈球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成功将力量、旋转、速度兼并融合到技术当中,同时也在不断地复盘中吸收中国的发球抢攻及前三板的意识和技术,助力他们的打法体系更趋完善,以至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的直板反胶打法由于始终没能解决反手的攻防转换问题,在与横板的相持当中往往处于被动防御的境地,而不能有效转攻。换言之,反手位的球没有进攻能力,很容易被对手抓住。再加上中国运动员自身的绝对力量不够,一板拉死对方的球很少,要靠正手积极地全台大范围跑动进攻来战胜对手,既耗体力,速度又不如正胶快。


徐:失利总能激发循序渐进的反思改革和突破。眼看形势不容乐观,国乒决策层迅速做出选择:改革30余年不变的竞赛办法和提倡正反胶并举的战略方针。此外还规定各省市参赛选手中男女正胶和反胶打法的选手各一名。这个“正反胶”并举即提倡直板正胶快攻和直板反胶加一个“转”字的快攻打法。


黄:从打法的整体实力上讲,在与欧洲弧圈球的对抗中,前三板技术并不占据优势。特别是在发球抢攻环节上,以瑞典选手瓦尔德内尔为代表的欧洲运动员都采用了晃、撇、挑打的接发球技术,极大地限制了直板反胶运动员正手发球抢攻技术的发挥,而在相持上又处于明显下风。从训练体系来讲,直板反胶打法基本上是沿用直板正胶的训练体系,特别是省、市、地区一级乒乓球体校都是按照老的训练模式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这就使我们的直板反胶打法从指导思想、技术风格和战术意识上都离不开直板正胶的模式。


徐:教练组多次开会讨论研究直板反胶打法的发展方向,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在保持正手进攻能力的基础上,在反面技术的创新、使用和训练方法上有大的突破。根据教练组多次讨论研究的指导思想,把直板反胶打法的突破口放在了马琳身上。在训练重点上主要解决正手的杀伤力、抢拉半出台球。马琳的反面技术必须突破刘国梁的反面模式,不能仅限于第一板下旋转球的抢拉后衔接正手的侧身连续进攻,而应加大使用的范围。不仅能拉下旋球,而且能进攻上旋球,近台能够快撕、中台能够发力连续拉。经过几年的训练和比赛,马琳的反面技术已趋于炉火纯青,参加国际比赛的成绩也日趋稳定。但是从马琳打法的整体实力上讲,在和欧洲弧圈球的对抗中并不占据明显上风,反面技术还处于辅助技术的地位,到关键时刻或比分咬得很紧的时候,反面技术就出现退缩畏惧的“不敢打”的状况,还没有达到主体技术的严苛要求。直到王皓的出现,才真正照亮了直板反胶打法的征途,同时助推马琳的反面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


黄:所以反观直板从濒临没落淘汰到现如今的重焕活力,着眼回望王皓、马琳这两名代表性的国乒运动员在自身钻研磨砺和教练组的悉心指导下,使国乒直板技术取得突破,是不是证明直板这项历史悠久的国乒技战术打法是很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呢?


徐:这是当然的。中国直板的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恰恰说明了乒乓球技术的一种打法,只要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就会引导效仿和学习,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进程注入活力和经验。如若我们国乒队不给予直板技战术打法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不定期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出前瞻性的发展规划,那结果必然导致地位逐渐下降,失去整体的竞争优势。


黄:乒乓球直板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在每一个关键的大势和时间节点上,都需要有适应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全新技战术打法来支撑,那么您能够详细地梳理一下相关脉络吗?


徐:关于直板正胶打法的发展过程,其实是比较漫长的。作为一个优势打法达到盛况后的转折点,竞争力开始跌落下降,应该说整体趋势是持续被动发展的,故而慢慢演变出了融合直板的新技战术打法。率先提出直板反贴,一改往日对反贴的思维定式,到现在一致认可直板反贴成为先进武器,国乒队深刻意识到反贴相较于正贴而言的优势淋漓尽显。


黄:请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反贴,现在乒乓球的整体实力会在什么水平呢?


徐:中远台拉球杀伤力强,一离开球台正胶就会失去相应的竞争力和攻击性,这也是为什么沙板和木板再怎么打,都不可能有势均力敌的精彩碰撞的主要原因。打球的工具确实很重要。现阶段国乒队正在积极落实选拔和培养擅长直板反手技战术打法的种子选手,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向好趋势,但反贴直板滋补国乒的整个过程还是比较坎坷的。我还是认为不能一刀切断定直板会在未来某一天销声匿迹,因为我坚信还有和我志同道合的人喜欢直板、看好直板。


黄:在跟队的10年里,我较为全面地研究过王皓、马琳两位运动员的直板技战术打法,得出了如下结论。王皓的打法与马琳、冯喆等一批的直板反胶打法运动员有着很大的区别,王皓不会推挡,只会用反面进行攻防,反面技术是反手位的主体技术。而马琳等老一批运动员的反手位是以推挡为主,反面技术是配套技术。所以,王皓的打法介于直板与横板之间,既保持了直板手腕灵活、台内球好的特点,又兼容横板相持能力强、战线战时延长的特点。王皓起初依靠该打法亮相赛场时,外国运动员是极度困惑和不适应的。因为王皓开辟的直板反面拉球一改前期横板反手拉球的具体特点,成功蕴生了具有可观战斗力的强势技战术打法,这得益于直板握板方式。直板反面在拉球时,板头会自然下垂,拉过去的球顺势带点拐弯,在主动发力拉球时尤为明显,也就恰到好处地构成了王皓打法的独到特点。在此基础上致使外国运动员难以捉摸也无从效仿。简而言之,横板具有的固定技术特点王皓这类打法兼容具有,而王皓打法的开创性优势却是横板无法具备的。即言,王皓别具一格的技战术打法是极具竞争力的先进优势打法,是对中国传统直板反胶打法的创新性革命。


徐:王皓确实可以说是直板打法的灵魂人物,他的反面技术从台内的“拧挑”到近台的快抽快撕,再到中台和中远台的连续拉冲,其进攻速度、强强对抗和杀伤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形成了集速度、旋转、力量为一体的实力型打法。



5

直板参与度和生命力


黄:总结而言,直板在特定时期内呈现出了扭转的态势,也就印证了您坚持看好直板这一观念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徐:但综合各项影响因素客观分析,直板的发展前途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受握板方法的限制,击打起来不如横板顺手,这是从理论层次所讲的原因。从实际来看,直板目前还是有参与度和生命力的,只是水平在国际上还未达到顶尖,还有机会和空间。况且,我也提到了保留直板打法的政策规定和约束。因为下一批新生代在关注国乒时,会讲求一个“榜样效应”。当像许昕、马琳、王皓这类直板稀缺佼佼者也逐渐退出球坛,慢慢淡出大众视线,甚至不再坚持直板打法,那么后代的榜样意识就会随之减退,慢慢地随波逐流,陷入大众所认可和青睐的横板打法,因其可学性强上手难度较小,适合低龄的初学者。而且学乒乓球到后期,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市场需求,注重投入产出比,故而希冀直板从孩童抓起,还有很长的一段征途要走。


黄:那既要顾及新生代在学习乒乓球时,需考虑到的投入产出比,又要推出相应的政策来扶持直板的未来发展,国乒队具体需要做出怎样的举措呢?


徐:光靠行政手段干预不是长远之计,之前提出的五个乒乓球种子运动员里必须强制培养一个直板选手,这一预设也无法成为主流,但我们面对这么多的坎坷艰难,又不能选择放弃,更不能让直板打法自生自灭,所以就需要通过一些更合理更具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政策,来促进直板的长远流传和发展。比如中国乒协要根据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硬件实力等,对直板推广政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手段,要依照一定的灵活可变性和现实客观性,来修改和优化政策方针,杜绝出现强硬规定、拔苗助长、耽误运动员生涯、浪费资源配置的情况。也就是说中国乒协作为制定政策的一方,要根据实时更新的情况和局势背景,推出适时合宜的方案。目前,我所得知的有利用特殊方法集训,即设立单独面试招收直板选手的选拔板块,并在成功招收运动员后进行对症下药式的集训,还可依靠额外的奖励制度,诸如以直板打法或削球打法为主的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如若在集训赛事中名列前茅,可破格优先进入国家队接受培养。


黄:乒乓球运动要从小培养基本功,从技巧、体力、临场意识、意志、判断力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希望各地重视徐寅生主任的意见,乒协制定有效的措施群策群力推进国乒直板的传承与推广。


通过与徐寅生主任的深入访谈,笔者将几十年间国乒队的“来时路”又共同重新回望了一遍。直板是国乒队的强势技术,其实,现阶段主流的横板打法均是以直板快攻作为继承母体的。所以,乒乓球运动的管理机构及广大的教练员应当深刻而清晰地认识直板理应贯彻“保护、创新、发展、进取”进路,特别是直板横打已完美保留了前三板的优势,又兼容了横板中近远台全方位的进攻特点,是极具希望和发展前景的。希冀国乒直板能持续迸发出焕然一新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助力国乒向至高境界继续攀升。







原文刊登于《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4期,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文献引用格式:

黄文文.中国乒乓球直板进攻型打法的历史、困境和进路——与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的学术对话[J].体育与科学,2023,44(04):1-6.




往期回顾 

新文抢先看|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中国体育形象建构与传播路径研究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3期

运动是良医?——运动与健康寿命关系的认知进展及实践反思

本期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体育产业化的演化脉络、演进表征与孕育机理——基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视角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体育与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